您当前位置:中国菏泽网  >  人文菏泽  > 正文

朱杨楼:清代单县首富朱家“下庄子”
●菏泽地名前世今生●

作者: 刘厚珉 来源: 菏泽日报社 发表时间: 2022-07-20 15:29


●菏泽地名前世今生●

image.png
朱杨楼村标
image.png


寨壕遗址上新修的景观桥

朱杨楼村隶属单县龙王庙镇,分为东、西两楼,是单县著名的历史文化村落。

《朱氏族谱》记载,清乾隆年间,杨氏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始建一幢两层砖木结构的楼房,故名杨楼村。咸丰年间,杨家因一桩官司导致败落,将村庄整体卖给了当时的单县大户朱家,村名更改为朱杨楼。

朱家把村中房舍悉数拆除,新村落规划为正方形,占地约40亩,建起丈余高的围寨高墙,掘出丈余宽、两丈深的围寨壕,寨墙四角各修筑一座炮楼,统称“外四楼”;寨墙内三丈处修建佃户房舍,往里又修建第二道寨墙,又修筑四座炮楼,统称“内四楼”。内四楼中央坐落大堂楼,厢房、库房及内眷住房等位于四周;两道寨墙的大门均设在村寨南面,外加吊桥,防御设施和能力堪称单县村寨首位。

原寨门外还建有一座木桥,后改为石桥,取名“慈济桥”。朱杨楼村寨房屋鳞次栉比、错落有致,街道纵横交错、宽阔平坦,陌生外人既难入寨更难出寨,居民不受外扰,安居乐业。

据悉,杨氏家境未败落前,朱家在朱杨楼附近的田畴不足500亩。将杨楼“收购重组”后,朱家人丁产业日臻兴旺,原为杨家的种田户自改换门庭为朱家,年亩均上交地租较前减少了三成。

据悉,朱家富埒王侯,成为“单县富豪八大家”之首。明嘉靖至清道光年间,朱家把单县城的西南城角收入囊中,建造了20多处院落,200余间门楼,被后人称为“朱家大院”。

至康熙年间,朱家广置田产、扩招种田户,朱杨楼附近的大孙庄、小孙庄、程窑、高庄等十几个村落皆为其种田村。朱家入城后,也将朱杨楼划为种田村,老百姓称这样的村落为“下庄子”。不过,朱杨楼村寨并非朱家普通的“下庄子”,而是朱家富豪在乡下的一处休闲地。一到夏季,久居城郭的朱家老幼要到朱杨楼避暑休闲,一路车水马龙、前拥后簇,蔚为壮观。

清同治四年,活跃于鲁苏豫皖交界地区的反清农民武装势力捻军连续攻打单县城未果,便在城东南一带活动,先后攻破杨黑楼、朱麻子等村寨后,试图进攻朱杨楼。由于朱杨楼村寨固若金汤,加上抵御武装强大,捻军久攻不开,遂放弃转向河南。

1948年秋,淮海战役即将打响,解放军一个连队护送一名军事干部转移砀山县。路过朱杨楼时,遭到朱家武装袭击,军事干部遇难。解放军遂炮击攻破其寨门,全歼朱家武装。当事主朱瑞昌匿身水井险些丧命,从此开始了逃亡生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朱瑞昌在今济宁市羊山一带归案,被执行枪决,朱家势力由此消亡。

朱杨楼村的东南部曾是朱家陵园,占地百余亩,百年树龄的松柏有200余株,石坊牌楼有36座,石人、石马、石羊、石桌及各类碑铭近百座。“文革”期间,这些石物被破碎,运至20里外的黄河故道修成了引水灌溉渠闸,沉寂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

抗战时期,朱家大院受到极大损毁,现仅存两处门楼四合院,经修缮后,成为单县民俗文化馆,颇受游人青睐。

如今,朱杨楼成为龙王庙镇美丽宜居乡村示范村,在寨壕遗址上,新建了孝德桥、诚德桥等4座景观桥;外四楼的西北楼遗址上,树立了新村标志;对仅存的古井进行了保护,还建设了民俗文化广场等。

文/图 通讯员 刘厚珉

责任编辑:
分享到:
中共菏泽市委网信办主管 菏泽日报社主办| 新闻刊登批准文号:鲁新闻办[2004]20号 | 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17
网站备案号:鲁ICP备09012531号 | 鲁公网安备 37172902372011号
Copyright© 2004-2012 heze.cn All rights reserved.中国菏泽网